“网红”戎人王级大墓,背后的迁徙故事你知道吗?

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三门峡开幕,来自全省51个考古项目在此“扎堆儿PK”,考古人分享、探讨最新的遗址考古成果。河南商报记者从中选取了四个项目,为大家“盘一盘”咱河南这些“宝藏”文物。

【“网红”戎人王级大墓,背后的迁徙故事你知道吗?】

近段时间以来,洛阳市伊川县徐阳墓地成了“网红”,不仅冲上热搜,还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

这座春秋时期大墓,是目前为止发掘出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戎人王级大墓,也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首个戎人遗存,进一步印证了2600多年前陆浑戎迁徙伊洛的历史事件。

陆浑戎是一个游牧部落,原本在西北,但因实力强大成为秦国的“眼中钉”。后来,秦国与晋国发生冲突,晋惠公被秦军俘虏,于是秦穆公强制令陆浑戎迁徙到洛阳附近。

说回到这个墓葬,随葬器物主要有饕餮夔纹铜编钟、编磬、玉璜、玉扳指等,同时墓葬周围分布着陪葬车马坑。从出土的青铜礼器以及车马坑陪葬来看,这应该是一座王级大墓。

墓内部分随葬器物以及车马坑内放置马、牛、羊动物头蹄的殉牲习俗,与春秋时期西北地区戎人的文化面貌、埋葬习俗相同。但随葬铜礼器、车舆规制等,又显示其受到同时期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

马占山表示,该墓葬体现出的文化融合,对探索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多民族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徐阳墓地自2013年发掘至今,共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12座。此次发掘的陆浑戎王级大墓,是徐阳墓地考古发掘的第二座王级大墓。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期待有新的惊喜出现。

【抬高地基、外墙抹泥、地下建隔水层……古代的粮仓有点牛】

都说“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粮食如何储存才够安全,才能防潮?时庄遗址揭露了古人的智慧。

时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遗址勘测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南部的近3万平方米区域内,发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人工垫筑台地。

时庄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介绍,在遗址南部,发现了28座建筑形制比较特殊的遗迹,经初步判断,可能是古时的粮仓,是整个先秦时期罕见的粮仓建筑群。

对比现实中的粮仓,这些遗迹同样具备粮仓特点,即防水防潮。

“座落的台地,有粗颗粒隔水层、细颗粒防水层,能有效阻断地下水,保证粮仓底部的干燥。”曹艳朋还提到,房屋建筑的外墙抹泥防潮, 地基抬高,周围有排水沟,主要为了方便雨天排水。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植物考古学证据,从土壤成分分析,有菽粟的成分,说明这里有过粮食的存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时庄遗址的南部是一个人工垫筑的台地,外侧有宽浅的围沟,台地上已发掘出的28座粮仓,以夯土墙为外侧边界集中分布,是一处夏代早期的粮仓城邑。

目前,时庄遗址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城邑”,为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材料。

【50多岁男子下葬找20多岁女子陪葬,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已有礼制】

余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余庄村,遗址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最宽约6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

“其中龙山墓葬有10多座,其内以M10最为重要,是目前河南境内已发现的随葬器物数量最丰富、等级规格最高的龙山文化墓葬,墓葬保存完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伟华介绍,在单棺内葬有一人,仰身直肢葬,头东向,颅骨上有朱砂;另外棺外北侧还陪葬一人,亦为仰身直肢葬。

棺内一人年龄为50多岁,棺外人为20多岁,二人性别如何?吴伟华表示,准确的结果正在研究中,但根据目前推测,年龄大的为男性,陪葬者为女性。

墓内随葬器物有33件,均为陶器,以泥质黑陶为大宗,极个别为灰陶。

随葬陶器包括食器、酒器两大类,排列有序,器类成组,呈现出鲜明的礼制色彩。这组陶器形体较小,制作精良,属于明器。

在遗址北部发现有壕沟两条,一条呈西南、东北走向,另一条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在两条壕沟内发现有大量的龙山时期的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另有少量黑陶和红褐陶,纹饰主要有篮纹,另有少量方格纹和绳纹。

总体而言,叶县余庄遗址规模大、规格高、文化内涵丰富,是一处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礼制起源、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首次发现“水泥”混凝土墙壁,这里有个考古遗址公园明年开放】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部约5公里,北靠韶山,东西两侧为沟,南临刘果水库,由于村落对韶山是“仰视”的角度,故名为“仰韶村”。

三面环水,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这里自然成为先民们定居、狩猎、渔牧的理想场所。

1921年10月,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开挖发掘点17处,发现墓葬10座,以及一批陶器、石器、骨器,获得了丰富的文物资料,证实了中国史前时期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中国第一支考古学——仰韶文化,也因此而命名。

作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近一百年来,仰韶村遗址经历了四次考古发掘工作。

仰韶村遗址现场负责人李世伟介绍,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遗迹较为丰富,发现房址3个、墓葬4座、灰坑葬1座、窖穴8个、灰坑103座、灰沟3条、道路2条;出土文化遗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

令人惊喜的是,首次发现了大量红烧土草拌泥、“水泥”混凝土墙壁地面等房屋建筑材料。

“有一块泥地面,非常平整,每平方厘米可以承受120斤重量,下一步会做成分检测和工艺分析。”李世伟说,这在豫西地区诸仰韶文化遗址中亦罕见,刷新了对仰韶村遗址及豫西地区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类别、形制、建筑技术等方面认识。

最新考古成果表明,仰韶村遗址不仅名气大,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肚子有货”,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学术研究价值极高。

另外,李世伟透露,明年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正式开放,到时候,游客可以来这里一睹7000年前的生活场景,感受黄河流域旁仰韶先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