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肇庆学院落下帷幕,评出奖项“挑战杯”1个、“优胜杯”25个以及“进步奖”15个,涉及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等41所高校。
这些高校斩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决赛奖项,为他们点赞!
“挑战杯”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提交
“优胜杯”获得者(可多选)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财经大学佛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汕头大学肇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提交
“进步奖”获得者(可多选)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东莞城市学院广州理工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肇庆医学院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提交
主题与“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
此次竞赛中,全省161所高校共3.6万余件科创作品参加,科创实践覆盖逾20万名大学生,参赛人数和作品数均创历史新高,最终有831个项目进入全省终审决赛。
团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青春助力百千万,挑战致胜新赛道”为主题,开创了一系列新的做法。其中,比赛强调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参赛学生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推动科技文化创新成果在基层转化应用。
此外,本次竞赛联合肇庆市政府共同举办,首次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开设地方专项,形成了近3000份镇村规划和运营方案。决赛期间,肇庆研学活动、攀登大讲堂(人工智能专场)、“百万英才汇南粤”肇庆专场招聘会等多项配套活动同步开展,持续引导和动员学生在基层实践就业。
竞赛前辈“现身说法”
颁奖现场,部分参赛学生进行了项目分享,还有多位企业相关负责人分享他们在创新创业路上的心得和经验。
“9年前,我也和大家一样,站在‘挑战杯’的舞台上。今天,我们交出了一张创新的答卷。”现场,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乐聚”)董事长冷晓琨向学生们分享,一支学生团队是如何凭借对人形机器人的热爱,成长为如今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坚守,是冷晓琨讲述的关键词。今年以来,乐聚研发的夸父机器人吸引了诸多关注。然而,在此前多年,人形机器人属于“冷门事业”,但这支年轻的队伍始终坚持热爱,投入全部营收用于研发,不断寻求技术突破。最终,伴随着十几年来国家对于机器人产业链的深度布局,乐聚迎来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浪潮涌动”,进入大众视野。
“真正的创新必须与国家发展脉搏深度共鸣。”冷晓琨说,技术深度变革时,也正是年轻人大展拳脚的时刻,要敢于尝试热爱、坚持创新之路。
选准赛道,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前提。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曹秀华同样认为,创业者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来开展技术攻关。她举例,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我国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电子元器件是其重点发展方向,其中“高端阻容”被列入国家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之一,这正是人工智能、双碳经济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石。
“我们的重点是改良水稻以及品种推广。”广东海稻红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王世超在11年前也曾参与过“挑战杯”比赛。现场,他介绍了企业“两只脚走路”的发展思路——在“牵手”科研院所突破技术难关的同时,以“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和种植栽培技术,并全部包收,实实在在地助力了乡村振兴。
创新项目落地见效,是“挑战杯”举办的重要意义。
肇庆学院学生陈梦炜介绍,其团队以水稻体内的抗坏血酸为突破口,在种植中提高氮肥吸收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学生张景辉所在团队提出利用三维多孔Cu缓释焊点应力,已成功应用于深圳航天东方红公司的开拓一号卫星;广州美术学院的赖景熙团队将肇庆四会市地豆镇的旧电影院改造为具备多功能、多场景的兴乡青年社区……
团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广东高校已有1436个项目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百千万工程”深度结合,1382个项目获得了专项资助,顺利实现了在县域转化落地。
文字:南方+记者 姚昱旸 钱明雅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张梓望
【作者】 姚昱旸;许舒智;钱明雅;张梓望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