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感到生气的其实不在于打游戏,而在于忽视。不管对方在做什么,我们感到被忽视时都很容易产生无名火。即便心里清楚对方应该拥有个人空间,似乎还是有点难以平息自己的情绪。
这种情绪其实很常见,也并不一定是“小心眼”,而是亲密关系中常见的状态——依恋竞争(competing attachment)。
简单来说,当我们感觉到自己需要和某一件事物(比如打游戏)争夺伴侣的注意力时,我们就进入了依恋竞争的状态。
最为大家熟悉的依恋竞争状态大概就是“吃醋”。不过让我们吃醋的不仅仅是关系中的第三者,还可以是任何可能让我们感到被伴侣冷落的事物。男朋友打游戏、女朋友总是和闺蜜逛街,或者是对方学业/事业上的忙碌,都有可能让我们产生类似于吃醋的情绪。
然而,除了第三者之外,在其他事上的“吃醋”很可能被当成一种无理取闹,哪怕是自己有了情绪也容易觉得自己在小题大做。
“游戏不过是TA的个人爱好,我无权干涉”、“TA的异性朋友和TA的关系坦荡磊落,不应该在意”、“TA忙事业也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应该支持”——很多时候,即便我们对于被冷落感到不快,往往也会因为这类理由而试图忽视自己的感受。
其实,从依恋竞争的角度来看,在这些时候产生不快的情绪是亲密关系中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因为,伴侣的关注是一种资源,而亲密关系中的我们往往渴望获得伴侣关注的优先权。尽管我们或多或少需要个人空间,也不会有人喜欢被伴侣忽视和冷落。
而当对方将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时,对于我们来说往往意味着伴侣给予我们的关注减少了,这容易使我们感到自己在关系中获得的资源被剥夺了。产生被剥夺感,可以说是导致我们进入依恋竞争状态的主要原因。
很多时候,依恋竞争的状态其实很容易化解,比如,男朋友打完游戏之后向对方撒撒娇,便能重新获得对方的关注。在一般情况下,依恋竞争可能只是短暂的情绪波动,对于长期关系并没有什么影响。
然而,如果伴侣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其他事物中而少有陪伴我们的时间,我们对于关系的安全感就会产生动摇,产生类似于“我对TA而言真的重要吗?”的怀疑。
一旦安全感受到威胁,我们容易倾向于采取更激烈的手段来和那些“抢走”我们对象的事物争夺伴侣的关注。
这时候,被剥夺感不再以转瞬即逝的“小脾气”表达出来,而可能和不安全感相互叠加,让我们在愤怒和对失去关系的恐惧中失去理智。
曾经听说有女生因为男朋友打游戏愤而删了对方的游戏账户,或者男生因为女朋友选择和闺蜜逛街而闹脾气提分手。这类乍一听有些极端的行为背后都可能来源于TA们交织在一起的被剥夺感与不安全感。
要完全避免依恋竞争的产生是很难的,毕竟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将注意力放在伴侣身上,一段健康关系中的双方也需要独立于对方的个人空间。这里给出的解决方案也不是如何在对方打游戏时不生气,而是如何避免这种情绪升级成对关系的消耗。
1.现实检验(reality check)
“我知道TA确实很在意我,只是当TA忙别的事情时,我会感觉自己被忽略了。”
在依恋竞争状态中,我们直接的情绪反应很可能是伴侣“被抢走了”,并由此感到沮丧或愤怒。这时候不妨从情绪中退一步,首先思考我们脑海中“伴侣被抢走”的结论是否符合现实,即对方是否真的将更多生活重心放在了那些事物而非我们身上。理智和情绪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正视自己情绪的同时保持理性的觉察能够帮助我们调节自己的心态。
2.“我感觉”式沟通
“你玩游戏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不如游戏那样能获得你的关注。”
不管是我们确实感觉对方的生活重心不在这段关系上,还是我们只是出于内心的被剥夺感产生了难以摆脱的不愉快,传达失落感都是保护关系免受依恋竞争损害的重要一步。在沟通我们的感受是,记得尽量避免让自己听起来像是在指责对方。毕竟,关系中很多事情不一定是谁做错了,而是两个人在需求上总有不匹配的时候,而需求契合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
3.肯定关系的优先性
“游戏当然不如这段关系重要。”
这条建议写给当伴侣进入依恋竞争状态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毕竟,想要避免依恋竞争损害关系,不应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改变。当伴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失落时,如果我们给出的回答类似于“别瞎想”或者“别生气”,那很可能反而激发了双方的矛盾。因为,伴侣感到自己的关注被剥夺时,告诉对方“别这么想”相当于回避了对方的情感需求。这时候,肯定关系的优先性可能比什么安慰都有效。这种肯定可以来自直接的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单纯地多陪陪对方。
我们在恋爱中很容易就想粘着对方,好像巴不得这段关系是我们彼此生命的全部。关系中产生这样强烈的依恋其实很常见。只是,有时候强烈的依恋可能让我们忘记双方依然是独立的个体,而在关系的成长中,我们都得面对寻求平衡的过程。
当我们能够正视依恋竞争,而不是忽略或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时,也是在开启一段互相依赖又彼此独立的关系。
希望关系里的每一次小矛盾,都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契机。
以上。
参考文献:
Degges-White, S. (2020). Primary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a primary priority. Psychology Today.